同心教育实践基地推荐书目(一)

访问量:486



1.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由中央统战部编著,是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共产党专门史丛书》之一,于20179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华文出版社联合出版、华文出版社发行。该书是以中央统战部名义出版的第一部党的统一战线史,是统一战线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

全书共12章,52万余字,系统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变化、重要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特别是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一战线重要思想和统一战线的新发展、新成果。

2. 大道——多党合作历史记忆和时代心声

《大道——多党合作历史记忆和时代心声》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联合编写,20179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该书参与编写人员100多人、历时200多天,全书520页、约35万字、近300张照片,全彩色印刷。

. 1937延安对话

这是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是美国学者毕森19376月到访延安的见闻与记录,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

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好朋友。1937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在斯诺的帮助下,毕森与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并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记在两个笔记本上,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

除了文字记录之外,毕森一行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面容与身姿。

这些珍贵的笔记和照片,不仅能呈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容貌风采、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更是从一位西方学者更加客观和切实的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是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年辉煌而艰辛历程的有力补充和证明。

4.为什么是中国

金一南将军全新著作,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一代一代人铸就的中华之魂。以广阔全面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激昂的气势,向读者生动客观地阐述了中国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的辉煌道路。以历史为脉络,将从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寻道问路,深入分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岐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解读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鸟瞰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较量,理性瞻望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真人前仆后继,追寻真理救国救民,我们很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和徘徊。正是这些真人点燃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之火,才使我们至今未曾堕落、未曾被黑暗吞没。

5. 让历史告诉未来

2008年,值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六十周年之际,《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六十周年纪念》一书由华文出版社出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为该书作序,时任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担任主编,副部长楼志豪、陈喜庆担任副主编。

全书共19万字,穿插15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详实、形象、全景式地再现了“五一口号”发布的历史背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响应的情况以及他们奔赴解放区、共商建国大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光辉历程,是一部了解多党合作光辉历史的重要读物。该书还收录了《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

6. 万水朝东(中国政党制度全景)

《万水朝东(中国政党制度全景)》作者为陈延武,20116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全面回顾了中国政党制度产生、变化、确定、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重点描绘了中国政党制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系统阐述了是历史与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史料翔实,结构别致,既有学理性又通俗易懂。

《万水朝东》以史诗般的语言、场景式的演绎,综述了中国政党制度变迁、演进的历史,解释了中国政党制度变迁、演进的规律。《万水朝东》还挖掘、披露了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史上许多以前并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人和事,更丰满地还原历史血肉,增强了知识性和可读性。

7. 中国的参政党

2006年,由民革中央组织编写的《中国的参政党》一书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作序并题写书名,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担任主编。该书从参政党的角度和视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参政党的政治地位和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客观的总结和描述,是对参政党的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进行初步总结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中国的参政党》全书共分为“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参政党的性质与政治地位”、“参政党的政治主张与政治优势”、“参政党的基本职能”、“参政党的作用”、“建设适应新世纪新阶段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6个章节。

8.破茧

在《破茧》一书中,外交学院教授、国际政治学者施展告诉我们,首先要破除各种观念对现实的遮蔽,在认识到各国的经济深度相互依赖的前提下,看到经济空间与政治空间的不重合,进而审视民族主义“封装式思维”的不妥之处,理解中国与世界的一致性,也正视中国的特殊性:中国经济的成长是在世界创新经济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种种优势实现的,中国也当之无愧是超大规模国家,是世界秩序的自变量。

而在另一层面,人类秩序的每一次演化,都与技术的推动有关。在信息技术时代的背景下,字节跳动与华为等公司遭遇的困境,反应出各国深切关注穿透国界的数据带来的政治外溢效应,背后则是对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捍卫。

深入理解技术时代的特点和国际局势的机理,突破信息茧房对视野和格局的限制,我们才能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看清全球治理秩序的演化方向,进而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

9.内心的真相:瞿秋白散文诗歌选

本书选编了中国共产主义先驱瞿秋白的部分著作,有最早报道赤色苏俄的报告文学经典《赤都心史》,有作者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写罢的《多余的话》,以及其他挟带着炽热情感的散文诗歌。在中国共产党烈士里面,瞿秋白可能是最具文人气质的革命领袖,他愿意把喜怒哀乐形诸笔墨,倾诉内心的声音和描摹事实的真相,哪怕会引发争议,有悖于时局。也正因为如此,他以坚定不移的信仰和一颗坦诚的赤子之心获得了同时代人的尊敬和后来者不绝如缕的怀念。

10. 人间正道是沧桑

1925年,杨立仁行刺北洋政府要员的计划因弟弟杨立青的顽皮而失败,生来性格相冲的兄弟俩先后背井离乡前往广州找寻各自的前途。立青在姐姐立华和共产党员瞿恩、瞿霞兄妹的帮助下,考入黄埔军校。

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以及经过东征和北伐的历练,立青成为优秀的军人,他与进入国民政府政治核心层工作的立仁产生主义之争,兄弟俩在“四一二”后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阵营,隔阂日渐加深。

抗日战争爆发,立青在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场上战功卓著,立仁则在重庆开展情报工作,兄弟俩暗自较劲。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立青先从事我军后勤保障工作,后转至一线战场,直接面对盛气凌人的立仁和黄埔旧同窗。国民党失道寡助,兵败如山倒,立仁从战场上狼狈撤退并带着立华等杨家眷属逃往台湾……

历史的进程见证了分分合合的兄弟相争,历史的选择决定了殊死较量的胜负成败,历史的发展期待着血浓于水的民族统一。